目錄

第十節 圖書出版業目前經營的瓶頸或危機

l   市場規模與價格

圖書出版業目前所面臨的主要瓶頸就是國內市場規模不足,而近年來面對網路等其他異業的競爭,使得閱讀市場更加難以成長,而最大的隱憂在於學生族群的閱讀習慣無法建立,網路與各種休閒娛樂,包括電玩,已占據了學生族群大半的時間,而學生族群的知識取得,也已習慣從網路上獲得。於是學生族群普遍無法建立閱讀習慣,未來自然也難以有圖書閱讀行為。於是市場規模將會愈小。

閱讀人口的降低是一個因素,另一個影響獲利的因素是價格。由於我國採取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價格由市場決定,而面對嚴峻且激烈的競爭,圖書出版業者及行銷通路業者以最基本的折扣進行競爭,但因為閱讀人口並沒有增加,折扣競爭下,只是互相搶食有限的市場,整體產業的獲利反而下降,而價格競爭下,只有握有成本優勢的網路書店,以及與其他商品搭配產生綜效的量販店能夠支撐,但對整個產業而言,長期下來的獲利萎縮,一開始仰賴折扣帶來銷量的效用消失殆盡。

其實折扣是一種短期效果,我們可以看到其他商品的折扣,都是短期性的,刺激一時的買氣,藉由刺激買氣,讓更多消費者購買使用後,形成品牌口碑,未來就不再特別需要折扣刺激,消費者產生忠誠度,自然會購買。

但是圖書的需求市場不是這樣的情況。圖書是一種介於有形與無形產品間的特殊商品,是一種文化商品,販賣的是內容,而非他的形式(紙,或者數位資料),利用折扣所造成的短期買氣,並無法延續成長期的品牌忠誠,一個消費者購買一本書,不會重複購買,新書出現時,會重新考量,並不會因為先前折扣下所購買的書,而直接決定購買下一本書。但是在自由市場競爭下,當某些通路利用折扣取得短期利潤後,其他通路勢必會跟進,而當大家都打折的時候,就會再打更多的折扣因應,最終使產業的利潤很低,而很少有廠商能夠真正從中獲利,利潤低,間接也影響到產品品質,出版業者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開發下一本新書,只好降低品質(因為可以降低成本),而消費者雖然得到一時的折扣優惠,但是漸漸地失去購買高品質產品的機會。

對國家而言,圖書出版產業是重要的文化傳承產業,當產品品質日趨低落時,對國力是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若干國家採行圖書定價制,包括德國、奧地利、丹麥、西班牙、法國、希臘、義大利、日本、挪威、荷蘭、葡萄牙等。但也有未實行,或曾經實行,後來廢除的國家,包括澳洲、比利時、加拿大、美國、芬蘭、愛爾蘭、英國、瑞典、瑞士等。

對於圖書統一定價的提議最早出現於18世紀的歐洲,其相關歷史可在馬庫斯傑拉奇(Markus Gerlach)的《保護圖書》(Protéger le livre)一書中查到。而真正意義上的圖書價格管理條例是1887年由德國行業協會促成的。圖書定價制是歐洲很多國家為了促進圖書出版的文化多樣性而設計的眾多策略之一。圖書定價制因為與圖書價格的競爭力相衝突而引起廣泛爭議,並於1977年提交歐盟進行討論。

對於圖書定價制的實行,歐盟內部也是爭論不斷。1981年,歐洲議會全體議員一致通過圖書定價制的決議,認為圖書定價制給中小型出版商和書商提供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保護了文化的多樣性傳播。而歐盟委員會則持相反的意見,認為圖書定價制阻礙了圖書價格的競爭力,兩者一直爭執不下。

目前,在歐盟25個成員國當中,有11個國家實行圖書定價制。其中通過立法的形式實行的國家有德國、奧地利、西班牙、法國、希臘、義大利、荷蘭、葡萄牙以及斯洛維尼亞;透過行業協議的形式實行的有丹麥和匈牙利。只有比利時一直實行自由圖書價格制;瑞典、英國、愛爾蘭以及芬蘭則在推行一段時間後放棄了圖書定價制。

在英國,以麥克米倫為首的英國出版商發起、業內人士共同簽訂的《圖書淨價協定》於1900年開始執行。在其後的近百年時間裡,零售書商都必須按照定價售書,不得打折。到了1995年,零售商提出分享圖書銷售中的利潤,並促使這一協議退出了歷史舞台。而美國在反托拉斯體系下,保護市場競爭和自由貿易的理念衝破了圖書定價銷售的防線,圖書可以以自由價格在市場銷售。出版社有周密的成本核算,以一定的折扣批給中間商,只要保證正常營運,零售商可以自由定價銷售。

廢除圖書定價制度對英國書業的影響尤其明顯。1995年,英國廢除圖書定價制度後,圖書銷量遽增,新書以五折甚至四折的價格銷售,這直接導致折扣戰愈演愈烈,中小書店紛紛倒閉,中小出版社不斷被大型出版集團收購。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型出版集團佔據了圖書市場的大部分佔比,網路書店和連鎖書店在零售市場無人能及。對於目前施行自由定價制的英美書業,很多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的折扣戰已接近極限,如果繼續下去,很可能影響出版物的品質,破壞產業的良性發展。

故對於圖書定價制度,一直以來就有正反兩種聲音。支持者認為,定價制可以保護中小型出版社和書店,保持文化多樣性,促進出版業健康發展,這樣的觀點也確實在一些國家得到了驗證。反對者則堅持,定價制違背市場規律,不利於優勝劣汰。

l   本土創作難以培養

市場規模小所帶來的另一個影響就是難以支持本土創作,出版業者在需要獲利的壓力下,往往難以長期培養本土創作者,根據本研究深入訪談發現,培養作者是需要長期經營的,不僅僅是在未成名的作者,即使是成名的作者,仍然不會所有創作都能暢銷,但不能只看某幾本書的銷售,必須長期、定期地出書,讓作者能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能夠更專心地創作,而出版業者除了提供長期出書的規畫外,在作者創作的同時也必須隨時提供意見,提供市場需求訊息,讓作者可以創作出更貼近需求的作品,這全都需要成本。

而臺灣一向對外來文化抱持開放的態度,因此出版業者在利益的衡量下,只能夠大量地引入海外版權書,畢竟海外版權書只需要支付版權費及翻譯費,不需要太多其他的長期成本付出,而這樣的狀況更加壓縮本土創作者的生存空間,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l   銷售資訊系統難以整合

建立銷售資訊系統是整個圖書出版產業鏈的共識,但是國內的通路商太多,各家的市場占有率皆不足,出版與通路間的銷售資訊系統必須同時建立許多版本,小型零售通路的意願不足,而出版社也只能與較大型的通路配合,但仍有很大一塊市場領域無法透過銷售資訊系統得知市場資訊。

l   海外市場難以經營

既然國內市場規模不足,拓展海外市場可能是一個機會,許多國際大型出版集團,也都不以國內市場做為滿足,然而臺灣的圖書出版業者要走到海外,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

由於臺灣的圖書出版業者規模皆不足,對於海外市場的經營,難以長期投入成本,而歐美日的市場,對於臺灣的作品接受度不足,這可能與文化水平有關,若要進入歐美日的市場,就必須付出更多的行銷推廣成本,這對於國內的圖書出版業者是難以進行的。

中國大陸的市場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由於同文同種,文化接受度高,中國大陸對於臺灣的版權書也多有興趣,臺灣已是中國大陸最大的版權輸入來源,然而由於中國市場的法令限制,以及中國市場對於智慧財產權觀念的不足,使圖書出版業者難以直接投資中國市場,藉由版權市場獲利也不高,必須等待中國市場的更加開放,市場交易制度的更加透明與公平,才能夠真正成為一個拓展市場的機會。

l   數位出版的不確定感

圖書出版業者雖然認為數位出版是一個必然趨勢,但仍充滿不確定感,導致多數出版業者只能觀望,還不敢貿然投入。

業者擔憂數位出版如果侵蝕紙本書市場,反而使產值降低;而目前的價格、交易制度尚未建立,業者無法評估獲利,便無法評估版權費用;如果只倚靠電腦、手機,數位出版是難以發展的,但是電子閱讀器的市場接受度仍然未知;雖然數位世界看似人人有機會,但歷史證明,仍會產生壟斷性的平台,這對扮演生產者角色的出版業者,可能是另一個威脅;數位格式只要不統一,業者就難以付出許多成本轉成各種格式以適合各種通路。

數位音樂的例子殷鑑不遠,數位版權的維護也是業者最擔憂的議題之一;多數出版業者的規模都很小,對於必須另外投入成本與學習的數位出版領域,難以付出成本,且也難以學習數位技術;政府雖然大力推動數位內容產業,但是對於圖書出版業的著墨或許仍可加強,因為圖書出版業在這個數位內容產業的大家族中,位居源頭,但又規模相對小的地位,需要被賦予更多的關注。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