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信箱 行政院新聞局
編輯例言
目錄
使用說明
版權說明
 
市 場
概 況

民國九十六年
報紙出版業概況

 

 

陳毓麒
玄奘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專任老師

 國際潮流 臺灣報業亦不能免於難
   英國《經濟學人》在2006年8月曾引用美國新聞學教授Philip Meyer「消失的報紙」一書,預言報紙會在2043年消失。另一方面,美國南加大數位未來中心主任Jeffrey Cole的研究也顯示,報紙的衰退狀況比其他傳統媒體嚴重。他預言,美國報紙的壽命大概還有20至25年。這些專家之所以會有此預言,其原因不外有三:
   一、這幾年國際原物料之一(紙漿)的價格一直高居不下,提高報業的生產成本;二、新興媒體的興起(如:網路),將報業一向賴以生存的廣告收入瓜分;三、讀者日趨分眾,對於單一媒體的興趣與訂購率急速下降。
   而這種現象在鄰近我國的日本也可見一斑。根據《動腦雜誌》在338期的資料指出:日本傳統的四大媒體:報紙、雜誌、廣播、電視,在2005年到2007年期間都呈現負成長的狀況。光報紙的市場總廣告量就從2005年的15.2%下滑至2007年的13.5%;但是網路的市場總廣告量卻是從2005年的1.4%成長至2007年的2%,而這樣的現象也同樣的發生在臺灣的報業。
   在全球報業一片低迷中,臺灣的報業在2006年就有6家停刊,這6家分別是:《民生報》、《星報》、《臺灣日報》、《中央日報》、《大成報》、《中時晚報》。雖然根據行政院新聞局全球資訊網公布2007年報紙總家數有2,216家,家數乍看之下不少,但是卻只能用慘澹二字來描述。

 慘澹經營的臺灣報業
   2007年臺灣媒體廣告市場,依然未見好轉。物價上漲,景氣低迷,消費行為趨於保守,都讓廣告主緊縮行銷預算,連帶影響媒體廣告營收。就以第一大媒體──電視也衰退5%至8%。而報業除了在2006年因為景氣的低迷迫使6家報紙停刊外,整體來說,2007年臺灣的報業呈現不進反退負成長的局面。
   2007年臺灣媒體的總廣告量為1,102.02億台幣 1。其中有線電視總廣告費共166.64億元(占整體15.03%);報紙總廣告費136億元(占整體12.19%);無線電視總廣告費78.7億元(占整體7.14%);雜誌總廣告費71.62億元(占整體6.5%);網路總廣告費47.93億元(占整體4.35%);廣播總廣告費31.35億元(占整體2.84%),其中報紙的成長率為負7的負成長率(相較於2006年)。
   雖然在2007年報業的廣告收入,在營造業的再次投入下呈現了小幅度的成長(成長量約較2006年多了將近17%,見動腦雜誌382輯);在廣告業主中前10名營造業就占了6項,其次為資訊電子暨服務產業(在前10大廣告主中占3名,見動腦雜誌382輯);但是之前報紙最大的廣告客戶──汽車廣告預算卻是大幅的縮減,轉向於電視及網路媒體2007年臺灣報紙廣告營收,以《自由時報》的38億元排名第1,《蘋果日報》33億元排名第2,《聯合報》18.5億元第3,《中國時報》17億元第4。這4大報中,《自由時報》、《聯合報》、《中國時報》都是負成長,只有《蘋果日報》一家成長(見動腦雜誌386輯)。《聯合報》及《中國時報》2007年的廣告營收,和1998年的50、60億相比,現在的廣告營收只有以前的1/3(彙整動腦雜誌、Nielsen、目擊雜誌資料分析)。
   在財經報方面,相較於這些綜合性的報紙來的穩定。《經濟日報》的廣告量在2007年成長了16%,《工商時報》僅僅能維持和2006年一樣的廣告收入。不過《財訊快報》卻經不起這一波的經濟衰退,在2007年停刊轉向發行網路電子報。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現象值得一提,那就是在Nielsen媒體接觸率時調查中,報紙(45%)首度被網路(46%)超前,落後到第3名。
   這樣內、外的衝擊與蕭條,不僅發生在全國綜合性報業,就連地方報、英文報也不能倖免於難。在10多年前地方報因為六合彩興盛,使得其發行量一夕高漲,但是隨著電視臺及網路的發展,使得這些地方報在發行量、廣告量創下歷史新低。
   而臺灣的英文報市場,本來就是小眾的市場,主要吸引外籍人士及想要學習外語的讀者群,如今隨著網路發達,英文學習網站比比皆是,使得這些英文報景況更是低靡。《Taiwan News》、《The China Post》、《Taipei Times》的廣告營收入分別是1.5億元、1.4億元及3,000萬元 2
   因此,如何因應這些內外的衝擊,朝向異業整合及整合行銷的營運模式,使得報紙產業重新脫胎換骨,是臺灣報業在2007年最值得探討的一環。

1 用廣告量來分析報業的現狀,原因是報業的營收主要依賴訂戶量及零售量。而其中訂戶量又占報業整體收入的70%。另一方面,訂戶量的多少又關係到廣告主廣告經費的投入;因此本文認為可從廣告量來適當的推論報業的經營現狀。
2 資料來源:動腦雜誌第374輯。

 異業整合—新科技下的營運方式
   以《聯合報》為主體的聯合線上整合聯合新聞資料庫,為客戶量身製作所需的新聞資訊,發展出一套以內容再次獲利的新模式,提供更多元及全面的資訊服務解決方案。聯合線上除了在去年推出了多媒體互動新聞雜誌(優遊臺灣、追星吧);更在今年3月宣布與興奇科技攜手合作,推出monday@udn購物頻道,將經營的領域擴展到電子商務。
   不同於《聯合報》的整合資源的行銷手法,《中國時報》則是採取跨媒體經營的營運策略,藉由中視與中天兩個電視媒體,以跨媒體的整合效益,與《聯合報》、《蘋果日報》有所區隔。除此之外,《中國時報》還推出今日晚報及Podcast頻道,利用PDF版及口述新聞的播報,供網友下載。同時中時網科也與政治大學、輔仁大學兩所學校合作,提供網站空間,由學生自己編寫新聞電子報。
   基於2007年報紙廣告量邁入第9年負成長,4大報中只有《蘋果日報》的廣告營收增加,《蘋果日報》為了更加擴展自己的營運效益,母公司壹傳媒集團也在今年4月成立了壹蘋果網絡,由於提供資訊豐富,一下子就吸引許多讀者在網路上瀏覽。

 以消費者為導向 提升閱報率
   《自由時報》則是以消費者為導向發展出自己的經營策略。《自由時報》為了迎合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生活的趨勢,特別增加生活副刊的比重,針對年輕的消費者推出各式各樣的生活消費新聞,在每周的五、六、日3天出刊,藉以機引到大賣場、生活用品、餐飲業的客戶廣告。另外,《自由時報》也看好M型社會的來臨,2007年12月《自由時報》開始有「時尚大道」的專刊,每周五出刊,內容以時尚精品、服飾、化妝品、保養品為主,瞄準金字塔頂端的消費者。理財新聞也進行改版。

 開拓新戰場 免費報的興起
   免費報或捷運報以「免費」為手段,就是希望能在短時間內衝高報量,搶占市占率。瑞典的《Metro》、香港的《都市日報》、韓國的《Daily Zoom》、《Sports Hankook》,都是世界知名的免費報。臺灣的免費報則有《破報》、《爽報》、《臺北捷運報》、《捷運快報》、《大紀元時報》、《民眾捷運報》等報刊。
   正因為這些免費報有著大量上班族及年輕族群。所以許多傳統的報業也紛紛投入此一新戰場。如:《聯合報》旗下的Upaper在去年12月以1億4,800萬元買下捷運站內獨家的發報權;《蘋果日報》旗下的爽報則是搶下捷運站外的市場,也加入了免費報的競爭行列。
   最後在地方報方面,資源雖不如上述4大報雄厚,但是為了要增加廣告量,地方報便採取編採合一的策略,也就是,記者除了要跑新聞外,也要拉廣告。

 結 語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曾提出「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3 的概念。也就是說企業在追求獲利之餘,應積極思考改善既有產品,來維繫既有顧客。
   若用此概念來思考2007年報業的現況,的確,2007年的臺灣報業已朝改善既有產品的思維邁進(異業結盟、整合行銷等方式),但是在維持既有顧客方面仍嫌不足。
   須知報業想要在電視、網路等新興媒體殺出重圍,提升報紙自己資訊的品質、以及增加報業本身公信力是必勝不二法門。在此點上,筆者並沒有觀察到報業有任何具體的作法,如:在內部設置報紙自評人的制度、強化報業公會的作用、提升報業從業人員的工作自主權等。
   但日後報業會不會?能不能?朝此方向邁進?端視於報業經營者是否有此高瞻遠矚的睿智!

3 轉引自:動腦雜誌第371輯

↑TOP回目錄頁

Copyright © 2008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