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信箱 行政院新聞局
編輯例言
目錄
使用說明
版權說明
 
市 場
概 況

民國九十六年
雜誌市場概況

 

 

吳進生
動腦雜誌/發行人

  一個產業的興盛與敗亡,可以從面對困境時是否能即時做出有力回應看出。
   本文的開頭,用「一個產業的興亡」來作為文章的開始,似乎有些嚴重,但是網路時代來臨,對平面媒體造成的衝擊,從2000年開始就與日俱增,雜誌雖然沒有像報紙受到的衝擊那麼大,但是這幾年來雜誌的發行量萎縮、廣告量下滑,卻是不爭的事實。
   特別是6月下旬,各媒體傳出中國時報裁員一半的新聞,雖然平面媒體經營者對這事件的發生並不意外,但是回顧中國時報在全盛時期1年有60多億元的廣告收入,到2007年只剩下17億元來看,中國時報現在的廣告收入只有全盛時期的1/3,讓人不勝噓唏。
   同屬於平面媒體的雜誌,雖然沒有報紙那麼慘,但是在2007年也有10幾本雜誌消失,有的是結束平面雜誌移轉到網路上經營,有的就乾脆結束營業告別雜誌舞臺。
   倖免生存下來的雜誌,也使出渾身解數,做促銷、送贈品、出專刊,希望抓住讀者的心;同時也結合活動及其他行銷工作,為廣告客戶推專案、做整合行銷,以贏得廣告客戶的青睞。
   綜觀臺灣雜誌市場,在2007年可說是呈現兩極化的表現,有集團一口氣收掉多本刊物,營收年年下滑;有的卻是廣告營收節節高升,還有廣告每月滿檔的情況。從這些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情況,不僅可以了解臺灣的雜誌生態,更可看出消費者每年需求的改變,以及廣告主預算的移轉。

 雜誌停刊數量最多的一年
  城邦集團2007年底前收掉7本刊物,主要是青少年、手機類及電腦類這些較易被網路媒體取代的雜誌為主,例如:《手機超級玩家》、《手機GOGO》、《PCOffice》、《密技大補帖》、《玩具情報》等刊物,都已轉往網路發展。搖滾心國際公司旗下兩本日系雜誌,《minigirl》、《spring》也選擇在2007年年底緊急踩煞車,暫停發行。
   不過,在某些逆勢成長的雜誌類型中,還是看到了雜誌的一線生機,給了雜誌從業人員一劑強心針。
   《商業周刊》、《今周刊》等雜誌在議題包裝上,下了許多功夫,廣告業務也就能利用熱門話題,結合客戶品牌,創造廣告效益。
   除此之外,2007年本土與日系雜誌、相較國際中文版來看,前景似乎一片看好,主要原因是臺灣社會哈日風盛行,日系品牌接二連三進駐臺灣市場,自然優先選擇日系雜誌,廣告營收因此向上攀升。

 雜誌的多功能發展
  除了雜誌內容不斷提升,雜誌廣告業務確實已走向一個不同以往認知的角色。雜誌可以像公關、活動公司,辦講座、論壇、記者會,也利用本身的優勢,為廣告主製作獨一無二的別冊或專刊。有的更搖身一變,成為媒體代理商,為廣告主安排預算,並經常有創新的媒體表現方式。
   雜誌媒體進化再進化,不同類型的雜誌又有什麼獨特妙招?就得一一深入分析。

 商業財經類
˙大師級論壇大流行 整合專案爐火純青
   2007年,商業財經類雜誌可說是擁多重優勢,衝破雜誌媒體廣告量下滑的陰霾,不管在廣告或是零售都有不錯的成績。
《商業周刊》在2007年適逢20周年,加上客座總編輯一系列的報導及專案,還有1月加入ABC發行公信會,跨線增加財經管理、人文藝術等內容,綜合上述因素,有5%的成長。
   不只如此,《商業周刊》的廣告部也自副總董翠芬提倡內部「創意競賽」開始,發現同仁有許多的好創意。例如:去年為客戶Nokia設計的「書套」就是從競賽中得到的想法。另外,2007年也邀請藝術大師──村上隆來臺,舉辦12,000人劇場式的大型論壇,其中為了和客戶賓士C─Class「不安定的靈魂」精神結合,將車身貼滿了村上隆設計授權的圖樣,形成一個壯觀的小花車隊。
   《天下雜誌》因為人員異動,造成廣告客戶經營不穩定,因此廣告營收下滑6.64%。不過,去年還是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微笑臺灣319」活動。《天下雜誌》在福隆海水浴場,舉辦萬人音樂會,帶動後續百萬人走遍319鄉鎮的風潮。這個活動也提供客戶多樣化的傳播形式,包括平面廣告、音樂會共用啟動模式、319護照贊助、319網站等不同跨平臺的整合。
   《遠見》、《30雜誌》、《哈佛商業評論》,也因不同定位,各自有不同的讀者群及客戶,如《哈佛商業評論》的目標讀者年齡最高、《遠見》次之、《30雜誌》最低。《遠見》廣告部副總馬素珍表示,《遠見》是最早推出「大師級論壇」的雜誌,從2003年開始就廣邀國際級趨勢觀察家,深入經營論壇。另外,因為《遠見》品牌的品質受到肯定,公部門的業績也成長許多。
   《30雜誌》則是和巨匠電腦合作舉辦「新美學講堂」、以及馬英九先生和知名部落客彎彎、藝人王力宏對談,與年輕讀者深入互動。《哈佛商業評論》也經常有針對金字塔頂端的精英族群,及B2B為主的深度講座,使業績表現搶眼。

˙《今周刊》讓房地產當場成交5戶
  《今周刊》在2007年成長率將近28%,是政治經濟類雜誌中成長率最高的。挾著房地產熱潮,《今周刊》不但因此受惠,廣告的創新也是不遑多讓。
  例如:在2007年,推出「高鐵沿線大站房地產巡禮」,由《今周刊》發行人謝金河領軍,由臺北搭乘高鐵直達左營站遊覽,不但有專車接駁、專人導覽高雄重點發展區域,另外在客戶某高雄建設公司內,舉辦一系列講座及活動;而後因為讀者反應良好,接二連三加開多場活動,其中第2場活動中,就協助該高雄建設公司當場成交5戶,價值約1億元的業績。

˙隨書附贈專刊提升零售
  《財訊》隨書附贈專刊策略也奏效,2007年有12.391%的成長。例如:300期時,零售隨書附贈《老謝的財富報告》精華本。去年7月因應封面故事「30支好股」也隨書附贈專刊。此外,除了《財訊》月刊,也另出版雙月專刊,針對當今最熱門議題,以長達100頁的篇幅深入剖析。
  《數位時代》則在2007年8月網站開站,整合行銷業務部提出虛實整合方案,符合廣告主活動、平面、網站廣告的需求,也舉辦多場系列講座及專冊,不過營收些微下滑0.36%。《經理人雜誌》在2007年,結合平面、網路、活動等整合管道,舉辦數十場為客戶量身打造的活動,因此業績有高達45.74%的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10月才進入戰場的《Money+理財家》雜誌,廣告營收只統計10、11、12月3個月,卻有新臺幣1,500萬元的好成績。創刊第1期;《Money+運用編輯》加上銷售價格的雙重策略,在許多通路上都有非常好的成績。另外,在廣告經營上,也有創新的廣告表現方式,以及和許多廣告主結合的論壇與講座。

 綜合娛樂類
˙用專刊、別冊搶救下滑營收
   《壹周刊》為娛樂類發行量第一的雜誌,果真廣告營收在去年有2%的成長。《壹周刊》廣告總監張復華表示,去年較特別的是,《壹周刊》和通路配合製作別冊,例如:和百貨公司SOGO、新光三越周年慶合作,以及藥妝通路屈臣氏。另外,為了開拓精品客戶,也製作了《I’MODEL》的特刊。
   《時報周刊》雖在2007年3月進行大改版,從大8開本改為16開,不過,2007年臺灣整體經濟環境不佳,投資意願低迷,加上全球原物料大漲,成本增加,消費者荷包縮水,購買意願大幅下滑等因素,廣告營收下滑23.5%。對此,《時報周刊》也努力開發各類與廣告主結合的專刊與別冊。例如:去年3月和資生堂合作《臺灣資生堂50周年》特刊、5月與海尼根啤酒合作《超酷夜店》消費別冊等。
   《TVBS周刊》去年較以往成長4.52%,主要是廣告營收還包含了《食尚玩家》、《女人我最大》、《鐘錶珠寶年鑑》、《健康兩點靈》、《女孩我最大》等5本雜誌。延續2006年的成績,善用集團各媒體平臺的資源,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綜合娛樂性雜誌中,依然有所斬獲。

 汽機車類
˙車市冷、節能意識興起 汽車類雜誌一片慘澹
  油價高漲、環保意識抬頭影響,臺灣汽車市場持續負成長,間接影響到專業汽車雜誌。今年車訊集團下的3本雜誌:《一手車訊》、《改裝車訊》及《二手車訊》,廣告量都是負成長。
   其中,一向擁有高銷售和閱讀率的《一手車訊》雜誌,是創刊以來廣告量首度出現負成長,足以顯示汽車市場不景氣的程度。報導新車為主的《一手車訊》,能夠爭取到充足的新車上市行銷預算,面臨近年車商對廣告預算的保守態度,《一手車訊》仍持續以舉辦「車訊風雲獎」建立專業形象,並以專業知識豐富的業務團隊,將客戶廣告效益最佳化。加強Carnews.com車訊網的專業品牌形象,與平面雜誌功能互補。
   而就《改裝車訊》與《二手車訊》來說,面對衰退更嚴重的改裝及二手車商市場,《改裝車訊》已經連續3年面臨廣告量縮減的困境,而《二手車訊》也無法逃過衰退的宿命,2本雜誌今年都衰退9%~10%。而車訊集團則打算以舉辦實體比賽,凝聚改裝車達人、店家和車迷的熱情,並提供廣告客戶訂閱優惠,增加訂戶數,刺激廣告收益。對《二手車訊》這類買賣工具書來說,提高廣告客戶銷售比提供創意來得重要,因此,透過閒置中古車交易網路平臺,推動保護汽車評鑑認證機制,都是刺激二手車商回流的策略之一。
   機車雜誌也是競爭激烈,因此《COOL BIKERS機車人》也在內容上注入新的企劃單元,讓廣告主願意投入更多預算。其中在2007年與知名機車網站共同舉辦活動,讓廣告主有機會與目標族群做直接的接觸,廣告操作也以MOOK形式讓廣告與內文做一結合,廣告營收因此有1.5%的微幅成長。接下來的一年,《機車人》也將加強國產汽車、賽事、改裝車的報導,以吸引更多讀者及廣告主的投入。

 生活休閒類
˙敵不過不景氣 今年僅AZ旅遊成長
  樂活風潮盛行,臺灣消費者愈來愈重視國內外旅遊,《AZ旅遊雜誌》因此受益,廣告營收成長13.2%,告別2006年負成長的黯淡市場環境。AZ旅遊表示,他們努力發揮置入性行銷的手法,結合活動資源行銷包裝專案,並從兩岸直航包機中找出商機,將不定期發行專刊。
   《Taipei Walker》則是在去年推出多本專刊及別冊,包括與客戶臺新銀行合作的單車別冊,以及「嚴選美味餐廳」封面logo露出等。Nokia QR Code也在Nokia特刊《美食玩樂誌》當中整本特輯單元置入。雖然如此,卻還是敵不過大環境景氣不佳、同類型刊物的削價競爭,而呈現負成長8.24%。
   長昇文化去年收掉《SLAM美國職籃畫刊》,總經理陳泰杰表示,原本預期能夠將市場做大,沒想到也衝擊到集團同類型刊物《XXL美國職籃聯盟雜誌》的銷量和營收,只好停刊。
   《高爾夫文摘》2007年衰退4%,原因仍然來自廣告主的預算縮減,尤其以錶類及酒類最多。《XXL美國職籃聯盟雜誌》也遭遇同樣的窘境,2006年還有高達20%的成長率,但2007年卻負成長6%,相差甚大。

 電腦電玩類
˙優先經營品牌 以抵擋網路衝擊
  電腦電玩類2007年成長狀況較2006年好,不過,卻有2本雜誌禁不起市場考驗,走向停刊的命運,分別是《CALL流行通訊》、《網路遊戲密技大補帖》,都是城邦集團底下的刊物。面臨網路時代來臨,這類資訊易得性高的雜誌就不易存活。
   《PChome》去年仍負成長3%,《PChome》表示,主要是因為整體資訊產業產品銷售狀況不佳,及部分預算轉至網路,Vista效應還沒完全發酵,大部分廠商處於觀望狀態,行銷預算趨於保守。
   《PCDIY!》去年則成長5%,主要原因是廣告主預算縮減之際,廣告主會將主要預算集中投資在真正對銷售有幫助的雜誌。同集團的《digitalhome》也有2%的成長,他們認為,3C商品重度使用者是真正有消費力的,此族群的成長,對於廣告主來說是影響商品業績的重要因素。因此,廣告主有增加預算的趨勢,希望投入的預算能直接反映在業績成長。
   而在大智通(統一超商旗下負責將雜誌配送到7-11、康是美的物流中心)2007年綜合雜誌排行中,《電玩通》排名第7,成長率達20.9%,因為競爭對手少,所以成為廣告主優先考慮投資的媒體。

 女性流行時尚類
˙本土、日系前景可期 國際中文版有待加強
  女性流行時尚類雜誌,一直以來因為女性的驚人消費力,而在市場上占相當大的一部分,不過,去年受到大環境不景氣影響,搖滾心國際公司旗下兩本女性雜誌,包括進軍臺灣市場6年的日系雜誌《minigirl》,及2007年10月才出刊的《spring》,都選擇在2007年年底緊急煞車,暫停發行。
   而存活下來的女性流行時尚雜誌,卻呈現兩極化的發展,歐美國際中文版成長幅度不大,甚至《ELLE》微幅衰退1.6%。反觀日系國際中文版和本土雜誌,則有相當驚人的好成績。
   成長率居冠的《Choc恰女生》,在2007年廣告營收高達118.37%,主要歸功於2006年因為開本及內容的調整,並積極經營及拓展少女流行商品的廣告客戶,並規劃話題性且結合時節性的別冊,再加上特別企劃的方案,因此2007年在這樣基礎架構下,能有所獲益,而彩妝保養類、少女服飾及鞋類則是預算成長較多的客戶。
   唯一加入ABC發行公信會的女性時尚雜誌《Mina》,也因為發行量公開透明,讓廣告主能夠更有信心的增加預算,廣告營收提升28.04%,總廣告量也超越臺灣本土時尚雜誌《儂儂》,同血緣的《VIVI》更是躍升42.62%。
   青文出版社廣告總監高憶雯分析,2007年日風更盛,從兩大百貨SOGO、新光三越優先給予日系品牌較好的櫃位來看,就知道日系品牌在臺灣的吃香程度。有許多日本服飾品牌在去年大舉進攻臺灣,從5年前大約只有6個品牌,到現在70~80個品牌相比,日系風潮只有愈來愈熱的趨勢。
   另外,日系雜誌的經營朝向類似blog社群,塑造獨特的風格,凝聚一群忠誠的讀者。再者,日本的演藝資源、制度完整,將專屬的雜誌模特兒如同藝人般打造,不但會出寫真集,還發行個人唱片。眼尖的消費者也可以發現,臺灣時常會將日系雜誌當成一種風格,所以流行服飾業者也因此會使用「Mina風」、「VIVI風」等展示圖片,吸引喜歡的消費者購買。
   美妝工具書《美人誌》,成長雖然沒去年多,但也有17.48%的成長,美人計文化廣告總監葉芃欣表示,在不景氣的2007年,因為定位清楚,仍然受到廣告主的支持,加上beauty321.com開站,網路與平面的靈活運用,讓廣告業績成績依然成長。表現更亮眼的《大美人》,成長率高達53.92%,其中30%的成長來自月刊改制完成,並增加4期發行。也成功塑造熱門話題,例如:名模名媛熱,就成功的扣緊議題,創造一系列封面故事,包括孫芸芸、關穎、紅豆幫林牧潔、劉奇偉孫女mimi等,得到讀者與廣告主的關注。
   高憶雯也提到,本土系雜誌行情看漲,和本土品牌廣告主的支持有相當大的關係。
   日系及本土系雜誌在2007年,大體都算是交出一份漂亮的好成績,不過國際中文版可就沒這麼好運了,受到國際廣告客戶將預算縮減轉往中國市場等因素,2007年可說是努力苦撐,成長最多的還是《VOGUE》,但也只有5%的微幅提升。《美麗佳人》則暫時擺脫去年負成長陰霾,有1.65%的成長。
   深耕臺灣女性雜誌市場近25年,是臺灣本土時尚雜誌的《儂儂》,也在2007年撥雲見日,從負成長6%到成長1.6%。總編輯李茶指出,尤其在2007年下半年表現傑出,在各種行銷與廣告配合上的多元運用,如職場甜心、美妝新秀等活動,不但與讀者互動,也給廣告主不同的宣傳方式。
   綜觀整體女性流行時尚雜誌的發展狀況,國際中文版面臨臺灣逐漸萎縮的市場受到極大的挑戰,尤其要如何應付強敵環伺的環境、廣告主逐漸移轉的預算、以及讀者愈來愈挑剔的口味,都應該設法找出更清楚的風格及定位,避免流血降價或送贈品促銷的方式,才是長久經營之道。

 男性流行時尚類
˙男性雜誌 活動、講座、選拔秀為主流
  隨著男性時尚潮流興起,2006年開始,許多男性雜誌陸續進入臺灣市場,有耕耘熟齡男性時尚精品雜誌已久的《GQ》、源起英國的《FHM男人幫雜誌》,以及針對年輕男性消費者時尚的《men's uno》、《COOL流行酷報》等,讓男性時尚出版品更加多元。
   但就廣告量來說,雖然2007年景氣低迷,《GQ》仍舊成長了1成,靠得是雜誌品牌營造成功,是許多蓬勃中的男性時尚品牌必須合作的對象。《FHM男人幫雜誌》去年透過雜誌單元置入活動規劃等策略,幫助廣告主透過平面結合活動的行銷方式,例如:夜店通路行銷、SEXY BABE選拔等活動,創造話題性,幫助品牌形象建立。
   另外,FHM臺灣版也隨著英國總部的改版計劃進行改版,讓實際銷售數字大幅領先同類型雜誌競爭者。改版除了維持一貫的幽默和創意外,更增加生活資訊內容,如家居、工作、精緻旅遊等生活品味等議題,設計風格也更簡約清爽,未來更有許多夜店主題派對、戶外夏日派對等不同類型活動,能讓廣告主一起參與,提升廣告效益。
   而以臺灣自製內容,進軍兩岸三地的《men's uno》,積極經營異業通路,已陸續舉辦許多講座與活動,包括前進校園辦了多場時尚講堂,深入科技園區教導科技新貴的穿衣哲學,同時也打入《men's uno》的形象。另外,《men's uno》也發展附屬刊物,增加各種通路的讀者群,例如:發展《CHIC POST流行畫報》,主打臺北時尚商圈與飯店,又與健身業者獨家配合,發行愛運動與休閒的型男最佳讀本《Men’s body健身誌》等免費刊物。
   雜誌媒體的末日還遠,但是要怎麼對抗各種不利因素,也就要看看不同產業類型的雜誌,如何善用自身資源,力爭上游了。

附件:大智通文化行銷公司
2007年度銷售排行榜
 ※周刊

排 行

雜 誌 名 稱

排 行

雜 誌 名 稱

1

壹周刊

6

TVBS周刊

2

商業周刊

7

電玩通

3

古代文明周刊

8

非凡新聞E周刊

4

時報周刊

9

今周刊

5

萬寶周刊

10

理財周刊

 ※月刊

排 行

雜 誌 名 稱

排 行

雜 誌 名 稱

1

七-WATCH

6

CO CO哈衣族

2

MINA時尚中文版

7

MONEY+理財家

3

CHOC恰女生

8

超越車訊

4

VIVI唯妳時尚國際中文版

9

愛女生雜誌

5

COOL流行酷報

10

TAIPEI WALKER

 ※雙周刊

排 行

雜 誌 名 稱

1

PPAPER

2

第一手報導

3

翡翠

4

GAME Q

5

天下雜誌

 (資料取材:動腦雜誌386期)

↑TOP回目錄頁

Copyright © 2008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