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信箱 行政院新聞局
編輯例言
目錄
使用說明
版權說明
 
專 題
論 述

比正刊,更要比特刊
--雜誌一加一大於
   二的經營策略

 

 

陳貴明
壹週刊/行銷總監

  近年來,常聽到出版業的朋友說,怎樣怎樣不景氣、紙張漲價、銷售不佳、廣告下滑……,各項利空因素不斷的衝擊並影響出版業的生存空間,雖偶有聽見出版社有新雜誌創刊,但更多的是無法繼續經營而結束營業的消息。
   從2007年到現今,已有好幾本雜誌結束營業不再出刊!是的,雜誌業的寒冬應該是已經正式宣告來臨了!
   文化用紙高漲到每公噸950美金,且有持續上漲的趨勢;廣告預算的轉移,雜誌更是首當其衝!大環境的不好,消費者也只好縮緊荷包,減少不必要的開銷,雜誌的購買更是第一順位被取消。
   從2007年至今,臺灣整體的雜誌市場銷售下滑了約25%,其中以女性雜誌下滑最多,超過30%。連近幾年大吹休閒風而暢銷的旅遊雜誌及休閒雜誌,也都因不景氣的因素下滑了25~30%。
   從各大連鎖便利商店、書局系統到一般的小舖或柑仔店,大家都在苦心經營,希望可以藉由各項促銷手法來刺激雜誌的銷量,但真正發揮功效的實在寥寥可數。
   不但如此,出版社本身更是手法用盡,只求有效增加銷量。大家只要稍微計算一下,就可以算得出來在通路上(包含便利商店及書局)可以賣的雜誌有幾本,而每期雜誌實銷量超過萬本以上的,更是屈指可數。

 兩大策略搏市場
  面對這樣慘澹的市場,各家出版社除傷透腦筋之外,也不得不想些辦法因應,如:
一、增加出版密度:不斷的引進新雜誌或自己新創雜誌,不一定要以長遠經營為目標,只求短期彌補財
  務缺口,增加廣告預算。這種散彈槍打鳥的策略並非完全無效,只要眾多子彈中一個打中Target,
  一樣可以讓出版社度過一陣子的難關。
  也因此,大家可以看見,便利商店跟書局的雜誌架上,怎麼永遠都密密麻麻的一堆書,而且很難發
  現自己的刊物到底在哪裡!
二、除正刊外,出版特刊:正因為有太多對出版社不利的因素,迫使出版社不得不積極動腦,除了正常
  的雜誌外,追加出版特刊,希望以一加一大於二的策略,除能轉移讀者的注意力外,更能增進雜誌
  本身的競爭力,進而能爭取更多的銷量、更大的廣告收入,就目前的雜誌銷售狀況而言,這個策略
  看來有其一定的效果。

 特刊的定義
   綜觀這些特刊,都有一些共通的特性。
   以獨立的編輯方式出版、沒有期別碼(有期別碼就變成正刊了)、可隨書附贈或單獨發行、非常態性的出刊(最常見的是有特殊新聞或需求時出刊)等等。
   特刊的內容也比一般的雜誌來的更為廣泛。可以是單一新聞事件或現象,也可以是一個專題報導,可以是嚴肅的政經新聞,也可以是時尚流行或休閒娛樂,可以是特殊名人的專題報導,也可以是市井小民的溫馨小品;當然,更可以是舊的內容經過重新整理編排後再出版。
   近來可見的,不管是隨書附贈或是以專刊的模式,特刊的出版越來越多。正因為特刊的內容非常容易獨立操作,範圍又比一般的刊物廣泛,且又兼具獨特性及便利性,當然也就更比一般正刊來的容易吸引讀者目光!也因此而成了出版社的新法寶──刺激議題、增加銷量、吸引廣告主上門!

 特刊的市場規模
  以2007年第四季來說,特刊的出版仍以投資理財相關類別居多且最受到讀者的青睞(其中包含了財經、房地產、投資理財相關議題等等)。根據通路調查顯示,相關類型的特刊如以獨立出刊的模式每期實銷至少均可達到75%以上;如是以隨正刊附贈的方式出版,則該期正刊的實銷率平均可拉高到85%以上;如果議題操作得當,當期的正刊更可能出現一書難求的情況!
   當然,投資理財一向是一般中產階級或上班族很重視的一環,所以銷量好是可以理解的。但反觀其他類型的特刊是否就經得起市場及讀者的考驗呢?我們以實例來說明:
   《蘋果日報》每年依不同主題出的特刊為例,其平均實銷率為:過年特刊實銷率 85%;名錶誌97%;時尚專刊92%;婚紗特刊83%;汽車特刊91%……。
   以《壹週刊》依不同主題隨刊附贈的個案為例,平均每期正刊的實銷率至少都達到96%以上。(理財類特刊實銷率96%;流行時尚類97.5%;休閒旅遊美食類97.5%;房地產相關95%)
   這些高實銷率都反映出特刊的附加價值,不但特刊本身具有產品獨特性及吸引力,可增加銷量外,如以隨刊附贈的模式,也確實能有效的刺激正刊的銷售量。也正因為如此,特刊的出版正大量的席捲出版市場,除了前文提到的理財投資相關的特刊外,目前最常見的及較受歡迎的特刊,仍以主題式的包裝為主,針對單一主題,做一深入且完整的報導,如:美食旅遊、民宿休閒、Beauty Care、時尚流行……這些主題式特刊如獨立發行出刊,銷量都一定有基本的水平,如能隨正刊一起附贈,則更發揮了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連帶衝高了正刊的買氣!

 特刊的出刊模式,可能的生命週期
   正因為特刊有其獨特的市場需求及靈活性,所以相對的出刊模式也很多元化。一般我們最常看到的有:

  1. 隨刊附贈:跟著正刊一起免費送給讀者,目前各大週刊或月刊最常執行的方式之一,刺激買氣的效果也相當顯著。
  2. 專輯特刊:當有某一議題需特別報導時,則針對該議題或趨勢進行深度的報導,通常投資理財類的較常執行。
  3. 期刊式特刊:針對特殊的市場需求所發行固定期數的特刊,知識或學術類較常用,部分財經類也喜歡此方式。
  4. 單一特刊:針對單一事件發行特刊,一年可能只發行一本,標準的 Hit & Run!

   不管其出刊方式為何,只要能掌握議題及出刊的時間點,都能有效的攻佔市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更可能得到廣告主預算的挹注。
   儘管如此,獨立發行的特刊生命週期卻不如預期的長(隨刊附贈的特刊跟正刊當然同進退),一般來說4週已經是極限了,通常只有1到2週。當然,這短暫的生命週期正符合了特刊時效性的特色。雖然生命週期不長,但反觀其所帶來的高成本效益,更能突顯特刊對出版社的貢獻及價值!

 讀者對特刊的需求
  特刊之所以會有如此的功效及廣大的市場,其來有自:
一、環境的不景氣縮減購買正刊的頻率:根據市場調查,一般有購買及閱讀雜誌習慣的消費者每個月願
  意花在購買雜誌的金額,平均從225元降到150元(新臺幣)左右。原因倒不是現在的雜誌不好看
  ,而是景氣因素迫使這群人縮減支出;當然,除非有不錯的議題或心動的內容,才會讓這群讀者掏
  腰包購買。
  特刊的出現,正符合了讀者的需求!他們可以不用定期購買雜誌,只需留意有哪些新鮮貨的出現即
  可,況且,有些特刊的內容反而比正刊來的吸引人。
二、正刊內容的乏味:許多讀者認為,正刊的內容及報導方式一成不變,看久了大概都可以知道報導的
  方向了。反而不定期出版或隨刊附贈的特刊,提供了讀者更多樣化的選擇,並針對其不同的需求,
  提供相對的資訊服務。
三、特殊主題的包裝:季節時令的不同所衍生出的不同當季主題,都很能夠吸引讀者的目光,不管是投
  資理財、休閒娛樂、流行時尚……,主題對了,市場就出現了。(前文提及之蘋果特刊即為一例)
四、流行議題的需求:跟消費者生活息息相關的話題,不論是食衣住行育樂,都有基本的市場規模,尤
  其在投資理財相關議題方面,特刊的銷量一直都很穩定。
五、收藏價值:有些特刊的出版,除了對出版社有幫助之外,對讀者而言可能也是一種附加服務;針對
  特殊的議題作專題式的報導,以便讓讀者對該事件或話題有收藏的價值,通常這種狀況都發生在重
  大新聞或事件。
  就以上的敘述,出版社或許會有一些迷思,倘若正刊雜誌本身每期的內容報導,就是以特刊的特色為出發點,那正刊不就可以一直維持在銷售高檔?表面上看來是這樣,但當出版社真的就以此方式執行時,或許初期正刊可維持一定的銷售水平,但最後仍將回歸到前文提到的市場漩渦裡去了。
  不要忘了,讀者是喜歡變化的、有附加價值的、符合他們期望(需求)的。也正因為如此,除了有許多單獨發行的特刊外,更有許多特刊是隨刊附贈的,這些隨刊附贈的特刊更讓讀者感到絕對的附加價值。

 特刊對出版社的貢獻度
  說明了這麼多特刊的狀況,對出版社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特刊本身的價值,而是其對出版社的貢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來探討特刊對出版社的貢獻度:
˙廣告收入
   這是最重要的一環!所有平面媒體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就是廣告收入。現在的廣告主各個精打細算,嚴格控管成本,更了解成本效益的重要性,他們絕對將錢花在刀口上。
   既然如此,廣告主就會更仔細的去了解所有與其成本效益相關的數字,如 Nielsen 閱讀率報告、ABC 稽核的實銷狀況等等。正刊的效益如何,廣告主們了然於心,當然特刊的銷售及附加價值就很重要了。
   其中,臺灣 ABC 發行公信會也已經運作的相當成熟,更能即時稽核各種特刊的實際銷售狀況,資訊更加透明化。特刊的出版,可以說是拯救了正刊廣告營收的危機!廣告主因為預算考量所轉移出的廣告量,有可能會因為一些特刊的議題,又回到雜誌身上來。(2007年雜誌廣告整體營收下滑約10%)
˙品牌形象
   碰到一些大的議題,即時的出版特刊或隨正刊附贈特刊,都是一種品牌形象有效提升的方法!這個理論在任何一個議題都有效,節稅密笈 / 理財專刊(財經議題)、全臺民宿特輯(休閒娛樂)、米蘭春夏時尚等。特刊的出版,可以讓讀者認定這是一種時效、趨勢及話題的掌握,當然也間接的提升了出版社或正刊的領導地位及品牌形象。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卻有很多出版社忽略了。
˙減少成本
   出版社目前所承擔的成本壓力很大,光是紙張的部分,短期內就看不到有回檔的趨勢,再加上整個經銷結構下各個環節的利潤(如發行成本、通路毛利等),不定期出版的特刊可以有效的降低這些成本壓力。
   或許單一出版的單位成本較高,但換算成成本效益理論後,實際的營收獲利仍然比較大(一般都是確定有獲利才會出刊),而且有效,相對的成本壓力當然較小。
   即使是隨刊附贈的特刊,通常其廣告營收絕對大於所增加的紙張及印刷成本(發行及人力成本已存在),才會隨刊贈送特刊,再加上特刊能刺激讀者對正刊的購買,也相對的減低了正刊的庫存壓力。在微利或負利時代的今天,這絕對是一個大優勢、大利多!也是目前雜誌最愛的經營策略。
   除了以上幾點,特刊對出版社還有其他的吸引力,如:隨時掌握當下流行的話題吸引共鳴、可針對不同 Target 及需求設定主題式特刊、發行通路可依廣告主需求調整、發行數量更有彈性、可依市場的需求及變化隨時調整……。當然,當前各大出版社也都一定了解特刊的特性並嚐到甜頭,所以都大量的朝此方向及思考策略經營。所以,特刊也越來越多了,甚至幾乎攻佔了通路一整個陳列面!

 特刊的價值,是否真能有效解決出版社的問題
  綜觀以上的論點,特刊像是雜誌出版業不景氣中的萬靈丹!但是事實是否果真如此呢?出版社可能還是得認真的思考幾個問題:
一、讀者的需求到底為何:不了解讀者真正的需求,而只是想到特刊的好處,就不斷的推陳出新,是很
  容易得到反效果的。畢竟,需求決定一切!
二、特刊的內容是否引起共鳴:好的內容會引起共鳴,有了共鳴才經得起市場機制及讀者的考驗。如果
  特刊的內容了無新意、枯燥乏味、敷衍了事,很容易讓讀者有受騙上當的感覺。
三、Target 的設定是否明確:對一個不看棒球的人敘述大聯盟的賽事,是一件痛苦的折磨。所以要能確
  切了解特刊的屬性,設定讀者群,才能痛快出擊。
四、定位及市場區隔(Positioning & Market Segmentation):如果只是大堆頭式的整理或報導,想要
  一網打盡常常容易得到反效果。
  不管是正刊或特刊還是一加一大於二的經營策略,對焦是很重要的!用心聆聽需求的聲音,就可以發現市場的所在。套用一句常聽到的話:沒有不景氣的產業,只有不用心經營的產業!

↑TOP回目錄頁

Copyright © 2008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