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信箱 行政院新聞局
編輯例言
目錄
使用說明
版權說明
 
專 題
論 述

從多元趨於單一
—通路改變編輯選書標準

 

 

陳穎青
貓頭鷹出版社/社長

   臺灣的「出版大崩壞」喊了將近10年,終於在2007年遭遇到了業界最嚴酷的寒冬。臺灣出版產業繁榮了50年,大概再也沒有哪一年,比這個過去的2007年景況更糟的了,不論是2003年的SARS危機或2006年的消費者信心危機,都沒有像這一年這樣給予出版產業沉重的打擊。
   表面上看,書市的暢銷書不斷推陳出新,本土作家也屢有佳作,但整個產業,事實上已經面臨冰河期的威脅。以下大事回顧,將貫串整個出版產業與讀書生活最嚴重的問題,有些可能積習已久而正式爆發,有些則是發生不久。無論如何,這些事件牽動了整個產業,影響更是方興未艾,尚未終止,未來幾年我們將會看見這些事件持續影響臺灣整體產業的興衰。
   首先是在2007年7月中旬爆發的國內第3大圖書經銷商「凌域國際公司」的跳票事件。這個月全國第3大圖書經銷商凌域周轉失靈,爆發跳票風波,並槓上全國最大的連鎖書店,稱金石堂帳目不清,付款延宕。雙方談判不歡而散,最後,決定凌域經銷的圖書全部下架清盤,重新結算。
   凌域經銷的圖書,包括全國最大的出版集團城邦旗下30餘家出版社,其中還不乏知名,如商周、麥田、貓頭鷹等重要出版品牌。下架清盤的結果,雖然,如金石堂行銷總監盧郁佳所言──市場上多的是各種新書急欲上架,金石堂不擔心書單的豐富性,整件事對金石堂的衝擊並不大,然而,這件事情尚未結束。
   繼城邦集團旗下約30家出版社的書在金石堂書店消失後,包括正中、聯經、立緒、寶瓶、文經社、聯合文學、女書文化等近200家出版社的書,也暫停對金石堂供書,供應商連手抵制通路商,這在出版產業上是史無前例的大事。
   金石堂事件後續餘波盪漾,至今未完全休止,可是臺灣出版業已經元氣大傷,金石堂自身也同蒙其害。金石堂經過這一次業界對抗,不只品牌形象大為失分,自身的資金信用也受損傷,甚至包括營業業績也遭受波及。
   然而,更糟的局面還不只這樣;繼金石堂之後,誠品在2007年底也啟動了壓迫性的交易談判,由創辦人吳清友下達對出版社進行零合賽局的強勢立場,以進貨與否為籌碼,要求出版社接受誠品開出的交易條件,這一次談判氣氛之惡劣,可說是史無前例。
   因為「誠品」單方面提出了幾近「壓迫」的交易條件,照已經公開的報導,包括:
   1.要求將現行的「月結制」轉成「寄售制」,而在轉制前出版商須將全臺誠品的庫存全數買回。2.要求供應商成為誠品「供應鏈平臺」電子商務的當然會員,並繳交平臺年費與交易費。3.誠品要求出版商未來在誠品寄售的書籍,若有遺失或盤差,出版商必須替誠品負擔部分損失。
   目前,這個談判差不多已經算塵埃落定,一部分業者被迫接受誠品的條件,一部分只有部分接受,但多數業者則簽約參加了誠品的「供應鏈平臺」。
   誠品書店一向是臺灣文化創意產業中,最值得驕傲的標誌,甚至成為觀光客「朝聖」的地景。然而,隨著誠品經營層的強勢談判立場在新聞媒體上擴散,誠品的形象在愛書人眼中似大受影響;儘管如此,臺灣出版業者才剛剛經歷金石堂的震撼,幾乎對誠品的「城下之盟」毫無談判籌碼。
   因為金石堂風波而籌組的通路秩序聯盟,面對國內兩大通路商的連續「壓迫」,幾乎沒有多餘的談判籌碼,幾乎毫無作用,只能由相關業者自行獨自應對。因為兩大通路同時發作,幾乎占有零售市場2成以上的市占率,業者除非支持得住虧損,否則根本沒有能力兩面同時作戰。
   兩大連鎖書店業者都以不進貨、不賣你的書,作為己身的談判籌碼,對整體產業生態產生難以彌補的傷害。所有利基型出版社被迫必須中止他們一向不可能做成暢銷書的出版計畫,市場上將只剩下主流的商業出版社能夠生存運作。
   尤其是書店業者只維持暢銷書的正常採購,大部分非暢銷書都成為談判未成下的犧牲品,許多特殊主題的需求,勢必要尋求其他銷售通路供貨解決。讀者在兩大連鎖書店中找到特殊書種的比例將會巨幅降低,最後也被迫要在其他獨立書店或網路書店尋找所需的書種。
   對臺灣整體的出版產業生態而言,以下是幾個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必然結果:

 選書策略完全倒向暢銷書
   暢銷書導向不只是因為通路萎縮,也因為通路重視,而且暢銷書不必擔心部分通路的抵制或缺席。利基型圖書禁不起任何重要通路的對抗,因為第1版的發行量原本就有限,從2,000本發行量下降到1,500本,相對於暢銷書即使遭受部分通路抵制,發行量從8,000本衰退到6,000本。兩種情況對營收影響同樣嚴重,但對獲利影響則完全不同。
   對暢銷書是少賺一些,但對利基書則是賺與賠的差別。首刷量太少不只印刷單價大幅攀升,印刷前編製成本更是難以攤銷。結果是單位成本暴增,出版商不得不提高售價,但這又使得讀者購買力再度下降……形成無法掙脫的惡性循環。
   唯一的自救之道就是停止利基書的出版計畫。

 新書量萎縮
   依照國家圖書館ISBN中心的統計,自有ISBN中心的書號申請記錄以來,臺灣每年出版的新書數量穩定成長,從1990年的20,000種,95年就成長到33,000種,99年更突破40,000種,從此成為常態,最高紀錄2006年,共有46,700種書取得書號。
   此後趨勢反轉,2007年降為45,000種,照這個比例繼續下去,可能會回到8年前的出版能量。
   這種情勢清楚地證明了各出版社選書策略的改變,任何需要承擔風險,難以確定市場機會的書種,降低了出版的可能性。而過去臺灣在全球出版市場上占有的奇特位置──平均每個國民享有的新書出版量占世界排名第3的紀錄,今後將快速流失。

 只有經證明有市場的書才有機會出版
   不論是本土作者或翻譯書,出版社優先考慮的都是已經證明有市場的書。
   任何書店(實體或虛擬)、任何榜別(文學或非文學),每一期的暢銷榜上,翻譯書都占有一半以上的名次,小說類排行甚至高達9成以上。全年總銷量最驚人的書單,也毫不意外,全數由翻譯書包辦。最暢銷的本土著作銷量,大約只有最暢銷的翻譯書五分之一不到,臺灣書市全球化的程度,已經追上電影市場;任何在國際書市走紅的暢銷書,很容易在臺灣衝上排行。
   原因是那些經過行銷包裝的國際性「大書」,特別能說服出版社,重金採購取得翻譯授權。
   臺灣作者現在面對的不只是同胞的競爭,更是全球頂尖作者的競爭,這些作者有更多知識資源、寫作助理,當然他們更是經過全球市場洗禮的王牌,他們寫作的深度總是讓閉門家中的「宅男」望而興嘆,而他們經營敘事張力的技巧,則又像好萊塢影片那樣讓讀者欲罷不能。不只是小說作者備受威脅,非文學作者同樣遭遇強大的競爭壓力。
   過去出版產業是一個以語言、文化、地域,築起高城深壘的市場,現在隨著全球化經濟和語言的擴張,本土作者面臨了前所未見的競爭對手。
   本地作者如今只剩下人氣部落格作家還有機會以新人之姿,推出處女作。

 大量行銷使得小型出版社難以生存
   由於出版社在選書上已經投注重金,因此這些書上市的時候,自然也需要重度行銷。讀者和媒體口碑,加上基本的預購、試讀、通路推薦(或精選),嫻熟操作行銷工具的主流出版社,就容易取得銷售成績,因而使通路與作者(含版權代理商)更願意與具有操作實績的編輯部合作,臺灣開始朝向大型出版社占據主要市場資源之路前進。
   臺灣強調暢銷書榜20餘年來,我們親眼見證這個無可挽回的書市走向。每一個編輯部,每一個銷售據點,無不以過去10倍以上的重視程度,關切暢銷書的出版。
   讀者不只無法接收到利基型書種的出版訊息(因為大部分出版訊息管道,都被暢銷書占據),即使到了書店,由於書店比過去更精算書種銷售的回轉率,所以絕大部分的長尾書種也早已下架回家,遭受退書的命運,他們也看不到太多暢銷書以外的選擇。長銷型利基出版社在2007年幾乎面臨崩盤的威脅。

 結語:臺灣的出版多樣性正在快速流失其基礎
   這是臺灣書市在通路興起營業風暴之後,面臨的棘手難題。臺灣出版產業過去所創造的出版多樣性,正在快速流失其基礎當中,從上游出版社到下游的零售端,產業已經形成了片面注重暢銷書的市場生態。
   而暢銷書將占有最大比重的市場噪音,因此利基市場的需求將被忽略,任何創新型、實驗性的出版,將從大眾市場中消失。

↑TOP回目錄頁

Copyright © 2008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