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信箱 行政院新聞局
編輯例言
目錄
使用說明
版權說明
 
專 題
論 述

培養愛讀書的孩子
--童書的目標讀者群是父母還是孩子

 

 

陳玉金
聯合報系童書出版部/主編

   「兒童讀物」之所以特別,首先是作者或出版社,已經將閱讀對象鎖定為「兒童」。兒童相較於成人,被視為是理解能力尚未開發,且無法獨立完成閱讀的一群人。因此「兒童讀物」的完成,在作者或出版社進行兒童讀物的企劃或撰寫之初,即已設定了「隱含讀者」(the implied reader)-兒童。然而,兒童讀物的讀者,果真只有兒童嗎?

 童書出版預設讀者與出版策略
   兒童在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認知與發展,童書出版社依據心中的理想讀者-兒童的發展,在寫作或出版前即已勾勒出一個「理想兒童」的閱讀進程。以目前童書出版社的出版品為例,多數會依照閱讀年齡來規劃書系,從學齡前:0~3歲、幼稚園、國小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國中到高中。可見童書出版社從一開始就已根據兒童不同年齡層的發展,企劃或書寫出和「隱含讀者」(註)能力相對應的內容。因此,可以在書中看到提供給不同年齡層讀者群的閱讀標示。
   至於童書內容的部分,更是針對各年齡層而設計,例如:給「學齡前」兒童閱讀的書籍,就會考慮到該年齡的兒童還未識字,必須由成人陪同導讀,因此內文字數就較中高年級兒童閱讀的字數少;而在內容的安排和設計上,也會以圖畫書的類型居多,或搭配兒歌、童詩、童話等文類出版。
   以近幾年受歡迎的「橋樑書」為例,因為考慮到「隱含讀者」為低、中年級的孩童,因此提供給低、中年級閱讀的書籍,也減少圖像比例。相對於圖畫書,更是加多內文的總字數,比起圖畫書的圖多、文少的比例,更改為圖文各半的比例,貼心的為即將從圖像閱讀轉為文字閱讀的兒童,給予一段時間適應文字增多的閱讀模式,也讓閱讀變得較為輕鬆。
   因為「橋樑書」的興起,多家童書出版社逐漸將此類書籍設定為:適合字數為低年級閱讀為5,000字,因此創作者只要有單篇大約5,000字的文字內容,就能單獨成書。多數橋樑書的圖與文,在版面的比例設計為一比一,因而過去一本書必須集合眾多短篇,將字數匯集到30,000字左右,才能成為一本書的門檻,已改為文字量減少、圖像增多的內頁編排方式。
   此外,專為學齡後的兒童設計的童書,還會因為年級不同、識字的多寡,區分是否加註注音,以利閱讀和識字;或因為不同年齡層閱讀喜好的不同,設計出不同的文類,例如:常見的童話、童詩、傳記、少年小說或散文等。
   成人讀物與兒童讀物,除了上述的「隱含讀者」不同而有差異之外,另外還有一項很大的不同,在於成人購買書籍可以由個人意志決定,但是兒童讀物的購買行為,必須透過有經濟能力的大人,這也使得出版社在設計給兒童閱讀的書籍同時,也將成人與兒童並列為「隱含讀者」,而書中同時出現不一致的閱讀對象,也就成為出版社經常使用的策略。

註:接受美學學者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Iser)曾於20世紀的60年代末,提出「隱含讀者」的概念,指出
  作者在創作之初,即已設定對象。

 兼顧家長及孩子需求出版童書
   如何吸引家長購書,又能兼顧兒童閱讀的需求,同時吸引兩個閱讀差異極大的族群呢?臺灣童書出版社採用了「童書導讀」作為手段之一;亦即童書的內容除了原本的正文之外,在非正文的前頁或後頁,附加上專家所寫的「導讀」或是提供給老師們使用的提問或「學習單」。
   通常這類導讀或學習單的內容,是將導讀或學習單的閱讀對象,設定為是父母或老師,亦即將大人設定為兒童的伴讀者,或是期望透過老師的引導,讀出書中的知識或趣味。
   一本書中,預設了兩個閱讀族群,這種在童書之外附加給大人看的導讀文字或學習單的現象,已經「正常」到一般讀者也很少會思索,為什麼一本明明是給兒童閱讀的書籍,卻需要由專家來導讀?難道兒童不能獨自從翻閱書籍中,找到閱讀的樂趣嗎?或者,一定要把原本可以輕鬆閱讀的課外讀物,弄得也像課本一樣,要附帶學習單?
   儘管有人認為,讓童書回歸童書,不需要附加「專家導讀」來指導家長如何引導兒童閱讀,或者讓老師自己設計適合學生使用的學習單,不需要在書中增添現成的學習單。
   但不可否認,「專家導讀」或者增加方便學校老師採用、以作為老師教學參考的學習單,已成為臺灣童書出版社,習慣採用的「兩手」策略。
   「童書導讀」現象的產生,要追溯到當初引進外國圖畫書的出版社,擔心家長們把這類書看得太簡單,或者不知道怎樣帶領孩子看圖畫書而不願掏錢買書,因此想辦法邀請專家做導讀。
   出版社仿造日本的圖畫書出版模式,以插頁的方式,將給大人看的導讀文章,以單張夾頁附在書中,如果是以套書出版的圖畫書,則將導讀文單本專書印行當贈品。
   有些圖畫書也有直接將導讀文,直接設計在書中的做法。甚至,將導讀文印在糊貼頁,而發生這種情形,通常是出自翻譯版的圖畫書,因為原文圖畫書中沒有導讀文的設計,內頁已容不下非原生的文字空間,只好勉強放在糊貼頁中。
   一本好的圖畫書,從封面到糊貼頁,到書名頁、版權頁,以及內頁,無一不是插畫者與設計者精心設計的舞臺,貿然找版面置入這類的文字,只能說出版社確實擔心如果沒有導讀,可能失去部分成人購買童書的意願。

 讓更多家長或孩子喜歡看書
   臺灣出版業在這幾年面臨嚴峻挑戰,除了網路越發興盛,兒童對於網路閱讀興趣已經多過以紙本為主要閱讀的模式,加上紙張等原物料的漲價,使得製作成本壓力大幅揚升。不論成人或兒童,出版量已逐漸縮減。如何使「閱讀」變成「悅讀」,不僅是出版社的任務,也是許多成人絞盡腦汁的功課。
   兒童讀物閱讀對象雖然是兒童,但消費支出由成人掌控,因此童書的閱讀推廣比起成人書籍,更需要依靠「解說」來引發兒童閱讀的興趣。目前臺灣兒童讀物的推廣部分,有故事媽媽說故事團體、各種讀書會,透過各式閱讀活動來引發閱讀樂趣,進一步推廣閱讀。
   而出版社也會舉辦各種和閱讀相關的研習活動,吸引對於童書有興趣的家長與老師參與,經由專家說明,讓更多師長了解如何引導兒童閱讀書籍,這是童書出版社最常也最重要的閱讀推廣和銷售模式。
   除了民間的閱讀推廣,各種童書的出版獎項,對於閱讀推廣也有推波助瀾效益,例如:行政院新聞局每年舉辦的金鼎獎、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臺北市立圖書館、聯合報系、國語日報合辦的「好書大家讀」活動,對於閱讀的持續推廣,皆有一定的影響力。
   一份在2007年11月28日公布由「促進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簡稱PIRLS)針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能力所作的研究調查顯示,臺灣在45個國家中,整體成績排名第22。除了閱讀能力的降低,臺灣學生花在課外閱讀的比例排名也居於落後,可見臺灣在推廣閱讀的路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儘管閱讀的重要性無庸懷疑,閱讀風氣的興盛對於童書出版有極大正面效應,但是在強大的升學壓力下,童書的閱讀行為,通常在進入考試壓力強大的國中以後,就會受到來自師長的壓抑。
   兒童讀物出版的發達,代表了國家的進步繁榮。臺灣的童書出版,必須培養更多有創意的人才,有了更多創意產出,才有辦法站上國際舞臺。而未來,更需要大人們給予支持認同的眼光,積極鼓勵兒童閱讀,才能讓童書出版與兒童閱讀收到雙贏的效果,為童書出版挹注源源不絕的支撐力量。

↑TOP回目錄頁

Copyright © 2008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