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信箱 行政院新聞局
編輯例言
目錄
使用說明
版權說明
 
專 題
論 述

數位出版大眾化的
關鍵因素

 

 

王祿旺
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主任兼所長

  近幾年,圖書出版業伴隨著科技的創新與網路的發達,急速地朝向數位化發展,不斷地有新的電子閱讀產品及電子紙誕生,直接挑戰長期以來人們依靠紙本閱讀的習慣。
  網路則在Web2.0的模式下,透過互動式的網路編寫,讓許多人能透過各種網站論壇、部落格發聲,成為極大的個人出版市場。網路交易平臺快速的發展,對傳統的出版通路造成了極大壓力;另外,數位印刷技術的進步,也讓絕版書有再版發行的機會,傳統出版流程模式也得以再造。
  從各種面向觀察可知,數位科技與網路對於出版業的影響不僅僅出現在社內的編輯、印刷與發行作業,更影響著出版社外的創作者與讀者使用的習慣,在這些數位科技潛移默化的交互作用下,圖書出版業正在開創新的數位元化的出版模式。

 數位閱讀多選擇時代來臨
  在電腦科技與通訊的快速進步下,傳統出版產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出版品不再一定要以紙本的方式呈現,具取代紙本效益的數位閱讀載體或是電子紙不斷產生,賦予讀者多元選擇。
  在2007年底時網路書店的老大Amazon公司推出了一款新的電子閱讀器──Kindle,引起市場新一波的電子書閱讀風潮。Kindle外觀尺寸和1本筆記本大小相當,重量約290公克,採用6吋、167dpi的4灰階螢幕,內建256MB記憶體可以容納約200本的數位書籍。它可以透過Wi-Fi連結無線網路,使用者可以隨時無線連結網路書店,上網下載各種試閱的電子圖書或是直接訂購完整的圖書內容也極為方便。Kindle售價為399美元,Amazon提供3到5折的新書優惠,第一批貨在美國上市5個小時內就被搶購一空。
  隨之而來的效應是出版市場又掀起了另一波eBook電子閱讀器的銷售狂潮,這股狂潮帶動相關廠商的銷售量,使得電子書市場被炒得火熱。在電子紙的市場,E Ink公司總裁兼執行長Russ Wilcox表示,電子紙到2009年時能夠顯示的圖像品質和尺寸,將可以達到雜誌所需要的水準,讓電子書的愛好者又掀起了另一波期待。
  此外,在手機功能被快速開發的環境下,因應市場需求各種智慧型手機不斷上市,手機閱讀介面也達到適合瀏覽網頁與閱讀的尺寸,帶動起行動閱讀的風氣。
  各地區的數位出版商有鑑於數位出版的流行趨勢,紛紛投入大量資金開發電子書以及新的服務,譬如:美國數位出版服務行業的Zinio公司,在其公司的網站上向讀者免費提供了100多部的電子書,讓讀者在登錄該公司網站後,可以點選喜愛的書籍並下載閱讀具高品質的電子書。
  電子書在公共圖書館的銷售量也是持續上漲,像是英格拉姆的MyiLibrary、NetLibrary、Overdrive和Follett等圖書館也都已經投入電子書服務這一領域中。英國的出版商為因應Kindle的上市販售,也都緊鑼密鼓的準備各種電子書的服務,希望可以在市場上佔有一席地位,譬如:企鵝集團已經準備了5,000種的電子書,預計在2008年底前再推出另外5,000種,藍燈書屋也積極計劃在2008年底推出1,000種以上的電子書。

 手機數位閱讀風正夯
   行動資訊系統十分發達的日本,數位出版市場則展現在時下流行手機上網的「拇指族」裡。日本的上網費率是全球最低,每天約有7,000萬人會使用手機來瀏覽網頁。日本的網客習慣在搭乘通勤列車、等公車或是約會的空檔,利用手機瀏覽網頁以打發時間,如今已有許多人開始會在手機上閱讀、創作,引領另一股行動閱讀的風氣。
   另外,韓國在2000年時政府就已經投入許多資金,開發數位出版的相關產業,韓國在2004年,電子書產業的產值達到了1,410億韓幣,2005年2,094億韓幣,2006年則達到了3,393億韓幣。在2007年時,各項數位出版相關產業的產值更達到了5,110億韓幣,每年的平均成長率幾乎保持在53.7%的水準。
   在臺灣,數位出版是國家型計畫中與數位典藏並存的一項數位內容產業,從2002年起政府就有計畫地推動許多相關活動,希望內容產業能成為未來GDP成長的主軸。
   根據「2007年臺灣數位內容年鑑」中的調查指出,臺灣的數位出版與典藏的產業,從2001年的新臺幣9億元產值業已成長至2007年的56億元,在這5年間的複合平均成長率約達42%。
   目前流通在臺灣市場上的數位出版商品形式大致為光碟、電子資料庫、電子書與電子雜誌、電子報、行動內容等,雖然總體產值上有成長,但能真正從這些數位出版商品中獲利的業者並不多,原因在於大眾對數位出版品的接受度還是不夠全面,所以如何拓展數位出版品在臺灣的市場仍是業者需要努力的關鍵!
   如要數位出版品在臺灣的市場被廣泛接受,業者及讀者需要努力的空間極大,本文僅從數位出版價值鏈的3個關鍵角色:出版社、讀者及數位公司,提出幾個概念供大家思考:
一、出版社:應建立信心放棄保守心態,加強推動數位化
   不論是內容原創作者個人、出版社或是其他能提供內容的業者,他們都擔負著相同的功能—提供內容。在這一角色中,傳統的出版業者目前仍然占有最大與最重要的分量。
   然而,傳統出版社在多媒體的擠壓下,閱讀人口日益減少,加上產業進入門檻低、退書率高、新書市場開發不易、紙張成本大幅調升等的經營壓力,經營大為不易,業者難免會產生許多人慣有的迷思「少花錢就是賺錢」。尤其擔心投資發展自己不熟悉且又未成熟之數位內容工作,會進一步吞食好不容易辛苦賺來的一點微薄收益。
   因此,當與數位出版有關的某些議題,如:數位版權該如何簽定、雙方的權利義務為何?數位出版品的版權保護機制,安全性及成本是否可以接受?版稅或拆帳的合理比例為何?如果有第三合作廠商,又該如何拆帳?數位出版品的銷售會不會影響到紙本書的銷售?於是,當這些問題尚未解決,或是仍未見有成功的案例時,業者投資怯步確也能令人諒解。
   出版社應當瞭解,即使對數位內容發展趨勢與速度所持態度和認識不一,但無可否認,不論是科技演進、閱讀習慣改變等新發展是必然的未來。傳統的作者—出版社—讀者的經營互動模式,在數位元化來臨的時代未來,可能會轉變成為作者—數位出版平臺—讀者的世界,譬如:目前常見的部落格出版、udn網路出版模式等,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在個性化的世代裡,傳統出版社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很快便會逐漸消失,出版社如想存在於出版這個價值鏈裡,就得想一想如何將作者—數位出版平臺—讀者的關係,擴增成為作者—出版社—數位出版平臺—讀者的關係。
   出版社應放棄保守的經營心態,相信法律、相信人,建立起對讀者與數位出版廠商的信心,主動積極地與上游作者及下游數位出版平臺商協調合作,提供數位版權予平臺商,開放並鼓勵線上免費閱讀以為誘餌,讓讀者能有充分的機會閱讀。
   試問?不作大膽嘗試怎會有成功機會?希望業者能以競合取代競爭,共同攜手邁向數位化。
二、讀者:尊重智財權與建立消費者付費的觀念
   根據創市際顧問公司的市場調查指出,有八成四的網友上網是為了蒐集資訊,許多網站為了吸引網友的注意,往往會先主動提供資訊,或是建立社群空間讓網友可以透過討論獲得資訊。
   在Web2.0的模式下,許多社群網站、部落格就是依靠提供訊息創造出網站的鉅大流量,並從中獲利。網路上有太多免費的資訊,使得大眾在使用網路媒體時,大部分都不願意付費。
   以奇摩拍賣網站之經營為例,一開始,為了吸引大量網客的光臨並沒有收費,但是當許多人在拍賣網站獲利後,網客被大量吸引湧入時,奇摩拍賣網站開始採取徵收上架費用與成交費用的收費機制。
   初時,這種收費機制造成許多會員的反彈,甚至還造成出走潮,然而,奇摩畢竟在拍賣市場已經有穩定的客源,當反彈期過了以後,許多會員又乖乖地自動回流,不過,賣家也藉此機會學會了作商品控管與提升品質的活動,此後,奇摩不但在拍賣市場上再度獲利,並且也成功地提升了拍賣網站的品質。
   同樣的,數位出版的市場也正處於吸引消費者的成長階段,面對網站上這麼多的免費資源吸引網客,逼使數位出版商不得不先從免費閱讀或試讀做起,譬如:前面所提的Zinio公司,在其公司的網站上向讀者免費提供了100多部的電子書,為的就是要吸引讀者的注意,試圖養成讀者使用數位出版品的習慣。
   事實上,讀者對於購買數位出版品,除了費率的顧慮外,還是有些其他的擔心,譬如:數位出版品的版權保護機制是否過於嚴苛,而造成正常閱讀使用上的權利受損?數位出版品的保存性如何,是否可以有較長期的保存權利或相容性?數位元出版品是需要數位元閱讀器的數位出版品,還是一般電腦環境下的數位出版品?購買閱讀器會不會成為消費負擔,以及有無使用上的限制?
   這些問題中有關技術的部分都難不倒人,難是難在人性。前述這些問題,在讀者贊同使用者付費,且出版社與平臺商能獲得合理利潤後,都將迎刃而解。
三、數位內容營運商:降低電子書閱讀載體單價
   目前傳統出版業需要一套標準化的數位出版解決方案,一套能從編輯、複製、發行到後續的版權保護及客服,都能在同一流程中獲得解決、且成本低投資風險小的解決方案。
   同樣的,一個便利而有效的數位出版品消費模式,對讀者來說也是非常需要。要達成這種數位閱讀消費的生活,正是數位內容營運商應該要扮演的角色。
   數位出版,要顧及的不只是單純的將數位內容作編輯、複製及發行,它還須要透過數位軟體整合,以及使用多元化的閱讀平臺。由於數位出版閱讀平臺的多元化,出版商在製作數位出版品的同時,必須考量到閱讀平臺的尺寸、規格與條件,不像MP3可以流通在各個載體中,造成數位出版品在編輯和銷售通路上的困難。
   為了完成數位出版品的輸出作業標準化,數位出版業者必須兼顧內容軟體的選擇,以及讀者所使用的閱讀平臺。市場上有許多廠商專門為便利讀者閱讀電子書,而推出各式電子閱讀器。這些閱讀器的標準不一,價格也都不低,造成使用者的困難。
   譬如:Amazon的Kindle、Sony的PRS-505,每臺價格大約都在300元美金上下,要以這種價格進入臺灣電子書市場消費者,普遍都不看好,因為臺灣電子書讀者,上網閱讀的習慣大部分尚以個人電腦為主,單價較高的電子閱讀器,對臺灣的消費者而言,恐怕較難接受。
   在美國Kindle所帶動的龐大的電子書商機,在臺灣的市場可能無法激起相同的漣漪,國內數位出版商只能望梅止渴地乾羨慕。不過,近年筆記型電腦吹起低價電腦的旋風,價格與電子書相差不大,主打的目標族群為婦女與兒童,反而在電子書市場上造成銷售熱賣。
   另外,3G手機結合了通訊與上網的功能,不但帶動了行動閱讀,手機廠商也樂於投資積極開發相關產品,可以看出數位出版的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大家都希望可以開發出關鍵性的商品來吸引消費者。
   回顧MP3的發展可作為數位出版品的借鏡。由於MP3檔案格式帶來的便利,並透過網路快速普及,造成音樂市場的一片譁然風波,深怕MP3會造成唱片市場的崩壞。
   不過,經由適當的科技處理,以及相關法案的保護,開始有公司從中獲利。再加上蘋果電腦推出殺手級的iPOD MP3隨身聽,不但造成銷售的熱潮、帶動流行,並且建立網路販售MP3的服務,為MP3樹立合法銷售機制,MP3市場越來越有起色;而業者也開始針對不同市場推出各種價位的MP3播放器,讓MP3的銷售普及於社會大眾。藉由MP3的經驗,相信數位出版的市場也能像MP3一樣可以廣泛推廣,何時出現殺手級的閱讀器,也將是數位出版普及的關鍵因素之一。
   根據調查指出,國人平均每周的閱讀時間只有2.72個小時,也就是說每天的閱讀時間不到半個小時,可是花在上網的時間卻達7.41個小時,其中有八成四的網友是上網蒐集資訊,所以,有越來越多的資訊被快速數位化。
   另外根據英國的數位資訊專家Andrew Tribute的研究指出,全球電子書的銷售量每月約有40萬本,估計2010年數位資料的產量將與紙本資料平分秋色,到了2020年,數位資料的市場佔有率將達65%,數位化的資訊將充斥在我們生活的週邊。
   數位出版發展至今已經有20、30年的歷史,相關的軟、硬體技術已漸趨成熟,數位出版對於傳統出版業的衝擊及影響,自不在話下。數位科技雖然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技術挑戰。
   出版業要如何在新的數位環境下生存,或許可以借鏡MP3開發市場的歷史,不要害怕數位科技所帶來的資訊浩劫,因為隨著問題的出現,必然會有新的技術與法律來規範。「大就是美」,獲利最大的產品在於它能演化成為消費者大眾的基本需求,數位出版品如能具有便利性且價格低廉到可成為生活必需品,則無法大眾化的關鍵因素恐將蕩然無存。
   最後,必須提醒大家的是「Content is King.」。在數位出版時代裡,無論是出版人或資訊商,都在一片數位化的聲浪中奮力進行改革,然而,當大家全力專注在將內容數位化的過程時,卻常常忘記出版最後的價值,仍在於出版具社會意義的內容。
   在過去的傳統出版時代,出版人成功的因素是依靠對內容的敏感度與銷售技巧;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數位化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將來勢必會有解決的方式或技術,無須太過擔心。
   但是,回到出版的初衷,出版業關鍵的發展還是應該著重於開發「內容」,內容才是無價的,出版模式或許還會一改再改,數位化或許也只是一種過度,影響讀者購買出版品的最終思維,仍在於內容的好壞;因此,即便在數位時代下,還是不能忘記文字的力量。

↑TOP回目錄頁

Copyright © 2008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